國民經濟重點行業核心制造領域對數控機床產品的需求結構和水平將發生較大變化,與機床制造強國相比較,沖床產業的制造水平將有一個新的提升,在結構、水平、研發和服務能力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產業發展空間巨大,產業整體技術水平提升趨勢明顯。

高中低需求將長期存在,產業結構與產能將逐步優化中國機床產品目前數控化率還比較低,地區和產業發展也不平衡,多種經濟形式將長期存在,這些因素都決定未來中國機床市場的高中低需求將長期存在。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對高檔數控機床、高效刀具、精密量儀的需求量大、依賴性強。
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紡織機械、鐵路交通等各行業在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進行產業升級技術改造過程,都離不開對機床工具產品越來越高檔的需求。工業水平看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水平看機床,足以看出作為“工業之母”的機床業在工業中的重要性。
我國是世界機床制造第一大國,但同時也是世界第一大機床進口國。造成這一矛盾局面的主要原因我國機床技術水平落后,只要高精密沖床人員經過培訓,可以正式上崗之后,就會為這個行業注入新的動力,行業的發展速度也會增快。
我國最多的資源就是人力,正是因為人力很多,所以相應的人力價格也不會很高,這樣的情況就比較適合工業的生產。但是目前的情況卻很不樂觀,主要就是因為精密機床行業存在著高危險,有些人雖然需要這份工資,但是更加愛惜自己的生命,造成這樣的原因還是跟現在精密機床的技術有關。
因為技術沒有繼續創新,達到很高的安全性能,知名的高精密沖床企業的根基就比較穩定,由于市場需求大,整個國內行業目前還是小富即安的感覺,那么怎么提高自身技術實力呢,這個行業的技術壁壘是很高的,但最有效的途徑還是搞合資,挖技術圖紙和人員。
很多機器產業在經歷過最艱難地那個發展時期后,就會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這樣就慢慢進入發展高峰期,實現新的突破,對于高精密沖床的發展趨勢,基本上是這樣的情況。只有更多的生產工人掌握了技術,才會使得工廠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才會在整個精密機床市場站穩腳步,走向新的道路,說到底。
只有在大層面上形成向德國或日本那樣重視技工的大環境,才能夠真正得到提升,因為技工教育不受重視,社會認同感低,收入低,工作壓力大,工作環境艱苦,這個行業很難吸引高素質人才,即使機床設計的不錯,拿著低工資的工人也不能保證好的組裝精度。
雖然從技術層面排位,依次是德國代表的歐系、日系、韓系、臺灣系、大陸系,但僅靠低端市場也能養活目前的國內廠家。不會因為市場經濟的動搖發生太大的改變,領導人做出的決策也會很及時,對于無論技術還是質量都不過關的只能被淹沒在市場洪流中,所以工廠想要擴大人力的需求就很難繼續。
但是,如果制造業繼續發展,低端市場逐漸向中高端過渡的話,就危險了,產業地域分布更趨合理,產業聚集度將進一步提高隨著國家區域經濟規劃的逐步落實,技術研究實力增強,技術發展步伐與發達國家同步高精度、高速度、復合化、柔性化、智能化、綠色制造將成為中國機床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特別是市場配置資源手段在地區經濟發展中作用的顯現。
目前中國機床產業僅僅在規模方面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國內市場需求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出口產品結構將以中低檔產品為主向中高檔數控機床、高檔刃量具和成套設備為主轉變,機床行業的產業布局將呈現地域分布的特點。
中國機床產業的現狀,用一句話進行概括,就是大而不強,機床工業大而不強制約著我國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在中國正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時刻,但可以預見未來中低檔產品市場需求將逐步下降,高檔產品需求將快速增長,技術研究模式轉變。
市場需求拉動成為主導中國機床行業技術研究模式將從跟隨式向探索式、從被動式到自主創新轉變,加快中高檔數控機床及功能部件的研發和市場開拓,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強化服務意識,提高全產業的綜合競爭力,產業一定能夠實現又好又快地可持續發展,完成由大變強的目標。
研究主體從單一向多元轉變,技術投入多元化,技術創新平臺和產業創新聯盟將發揮主導作用在國家投資繼續發揮導向性作用的同時,中國機床產業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積極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產品制造精度、制造能力和技術服務水平將得到極大提升,市場需求成為研究的主要動力。因此,在市場需求拉動下,中國機床行業的研究模式將發生重大轉變,企業自籌資金、社會化融資、外資將成為技術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技術研究的國際化程度提高,人才全球化配置趨勢明顯由于研究模式的轉變和研究投入的多元化,市場需求水平提高,市場細分加劇在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過程中,行業內將會涌現出一批大而強、小而精或小而專的企業將逐漸形成并得到快速發展。
沖床產業的國際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總之,以德國和日本為學習榜樣的話,機床業在技術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機床行業的技術研究國際化參與度將顯著提升,但機床業是附屬在制造業上的,能否發展好,還要看制造業的發展趨勢。